在《综合素质》的学生观/儿童观中,有一个考点,就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这类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题目不算难,但是如果没有彻底理解五大规律的含义,选择时还是会让人斟酌半天。
小昂笔记
咱们逐条来看。
01
阶段性
阶段性指的什么呢?就是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
字面上很好理解。
画个图来表达,你还认得出来吗?
2019上半年,幼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第1题,就是这张图片。看题:
图1标明,儿童的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整体性
C.个体差异性
D.独特性
分析:
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大脑的发展处于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这体现的就是阶段性,选A。
由于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就要依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适当调整。
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在格子里涂色时,常常会把颜色涂到格子外,就是因为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手部精细动作还不协调,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涂鸦、穿线、剪纸等多种游戏的方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
02
顺序性/连续性
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比如:
小孩子先会爬再会走再会跑
人身体的发展顺序:头部→躯干→四肢
儿童思维发展:具象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记忆的发展: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看例题:
下表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
A.连续性
B.个体差异性
C.整体性
D.不均衡性
分析:
由图看出,幼儿的细致动作,遵从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就是连续性/顺序性,选A。
顺序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
03
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好理解? 我们可以从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2个表现来理解。
一个叫“同一机能不同速”,比如我们的身高,在婴儿期和青春期身高增长非常快,其他阶段就比较缓慢。
另一个叫“不同机能不同步”,比如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就不是同步发展的,生理发展速度一般快于心理发展速度。
注意区分,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阶段性强调的年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不平衡性强调的速度,身心发展有快有慢,不是匀速发展。
2019上半年,小学的综合素质考试第1题,考的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看题:
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并不代表永远落后,我绝不放弃任何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分析:
“每个学生”体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体现了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选D。
不平衡性,就要在教育中,把握住儿童身心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内环境能有效地起到最大作用,这也就是劳伦兹提倡的“关键期”。
04
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表现在2个方面。
1.身体生理机能之间互补
比如盲人视觉受损,可通过听觉、嗅觉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互补
比如,霍金、张海迪、史铁生,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05
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它强调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比如,有的人属于“聪明早慧”型,有的人属于“大器晚成”型。
老师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在这里,和律原老师一起考教师资格证。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