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必考的三观,即教育观、学生观/儿童观、教师观。
三观包含4道选择题,占8分;
还有一道材料分析题,一般是让考生结合材料,从三观中某一观的角度,分析教师的教育行为,占14分。
今天先来说说教育观。
教育观的知识点,其实也是极少的。
小昂笔记
教育观,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
素质教育包含什么呢?简单来记,记住这四个词:“全体”、“全面”、“个性”、“创新”。
拓展开来就是这四句话: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幼儿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这四句话需要牢牢记住。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题目非常灵活,需要结合实例,彻底理解“全体”、“全面”、“个性”、“创新”这几个词的内涵。
惟有精准掌握其定义,才能在ABCD四个选项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01
“全体”
全体:是指面向所有学生,要平等、公正。
比如:
学校分重点班、非重点班
→不符合面向全体
02
“全面”
全面:是指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里要注意,全面发展是协调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比如:
幼儿园搞特色教育,大量开展艺术教育,减少其他教育活动时间
→不符合全面发展
学校只重视学生成绩
→不符合全面发展
03
“个性”
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比如:
发展学生特长
→符合个性发展
学生管理一刀切
→不符合个性发展
04
创新
创新:是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
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然后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观察去绘画
→符合创新
一笔一笔教幼儿画简笔画
→不符合创新
学科教学只给标准答案
→不符合创新
初试牛刀
在理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后,我们拿几个题来练手。
为了培养幼儿想象力,老师让幼儿画蝴蝶,下列做法恰当的是( )。
A.老师划好左半边蝴蝶,幼儿模仿完成右半边
B.老师在黑板上逐笔示范,让幼儿跟着画
C.幼儿先观察蝴蝶,然后让幼儿自己画
D.老师先画蝴蝶,然后让幼儿照着画
题干关键词:
培养想象力
分析:
由题干显而易见,这道题就是在考核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创新”。创新就是要放手,让幼儿去实践、去观察,去创造,A、B、D全都都是给了幼儿一个既定标准,这是创新最反对的。惟有C才是真正的创新。
中班的浩浩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王老师每次都让他在表演游戏中扮演主角。王老师的做法违背的教育理念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C.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题干关键词:
每次、主角
分析:
由题干可以看出,这道题正是在考查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全体”。答案选B。
看懂了题目背后的考察点,就不会受ACD这类选项干扰。
针对“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蒋老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A.诲人不倦
B.教学相长
C.循循善诱
D.因材施教
题干关键词:
“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充分了解,三个层次,分层教学
分析:
题干中有“分层教学”这个概念,它的意思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再看选项,
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教学相长,这个词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个词出自《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原意是说,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都再去进一步钻研,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现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理解了这四个词的含义,再结合题干,就可以看出这道题,考核素质教育的“个性”,蒋老师是根据学生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得到更适合的教育,因此D最贴切。
某幼儿园为打造以艺术为特色的园本课程,决定将70%的课程安排为音乐、美术、舞蹈等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
A.正确,有利于凸显幼儿园特色
B.不正确,不利于幼儿知识学习
C.正确,有利于培养幼儿艺术特长
D.不正确,不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这里,和律原老师一起考教师资格证。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